为提升行政管理专业学子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7月1日至4日,文旅学院“社治探航”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龚蕙子的带领下,先后走访了十堰市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十堰市建筑业协会、十堰市装饰行业协会、十堰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暨十堰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十堰市楚商联合会,聚焦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创新经验和实践模式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首站深入十堰市益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该组织以“司法嵌入治理”为特色开辟基层矛盾化解新路径。通过负责人的介绍,小分队了解到该组织将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站植入社区法庭,促进形成“个案矫治-家庭稳固-社区平安”三重治理闭环,释放治理效能。在负责人带领下,成员们走进“芳华里小区”,切实观察到其如何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民生痛点领域和畅通政策落地的末梢神经。在十堰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小分队解码了基层社会治理的 “动力系统”——通过全周期培育链驱动,为初创组织提供注册辅导、资源链接、效能评估等多项赋能服务,以及承接开展各类困特殊群体关爱帮扶服务活动,该组织充分发挥治理枢纽功能,创新搭建 “政社需求对接平台”。

为探究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功能与价值,实践团接着走访了多家社会团体,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调研等形式,深入了解行业协会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调研中,各协会负责人和小分队围绕“社会组织如何赋能基层治理”展开深入探讨。以建筑业协会为例,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协调企业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开展公益服务等项目,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协会执行会长任初华指出:“社会组织应以‘柔性治理’补位政府公共服务,在多元协同中找准定位,例如通过行业自律化解矛盾,或动员会员单位参与社区微更新。”这一观点引发了团队对“专业型社会组织如何嵌入基层治理网络”的思考。座谈现场,学生们就社会组织内部运作机制、资源整合模式等议题踊跃提问,各负责人也相继分享了协会联动企业、政府、居民三方协作的经验,凸显了社会组织在精准对接需求、搭建共治平台中的独特作用。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深化了团队成员对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功能发挥及现实挑战的系统认知。龚老师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揭示了社会组织在政策传导、服务供给中的“纽带”价值,更积累了基层治理创新的鲜活案例,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团队成员也将结合本次调研成果,进一步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优化路径,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青年智慧。

【编辑:龚蕙子 责编:任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