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万紫芸,女,汉族,湖北荆州人,共青团员,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行政管理2201班本科生。2024-2025学年平均学分绩91.59,综测排名列专业第一,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等竞赛活动,并发表两篇学术论文,在此过程中荣获一项国家级荣誉、两项省级荣誉和三项校级荣誉。
一、新绿破土,笃学力行
“每一棵参天大树,都始于一颗仰望星空的种子。”初入大学,万紫芸也曾经历过“咸鱼”心态的迷茫。但当她看到优秀学长在答辩台上自信从容的姿态,一颗“向上生长”的种子悄然埋下。她不再满足于课堂的方寸之地,而是主动拥抱各种可能:从踊跃参与网评征文比赛,到在“挑战杯”中与队友彻夜打磨方案;从怯场的新手,成长为能在学术沙龙中从容陈述观点的分享者。大二时,她主动叩开老师办公室的门,勇敢地迈出了科研实践的第一步。从最基础的文献整理、数据录入做起,在严谨的学术训练中,她逐渐掌握了研究方法,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获得了省级认可。

二、风雨淬炼,向光而生
成长之路从非坦途。当精心撰写的论文屡遭退稿,当“研究深度不足”的评语一次次浮现眼前,她第一次体会到学术追求的重量。在无数个挑灯夜读的深夜,她反复推敲每一个论点;在导师指导下,她重新梳理框架、补充访谈案例,最终论文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老年学研究生论坛并获优秀论文。“挫折不是终点,而是向下扎根的契机,”她坦言“正是这些‘修剪’,让我学会严谨与坚韧。”

三、枝叶关情,践行担当
这种在学术研究中淬炼出的韧性,同样在她投身社会实践时展现出独特的光彩。连续两年的盛夏,当校园渐归宁静,她便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踏上奔赴乡间的路途。面对留守儿童清澈又略带羞涩的目光,她不仅精心设计课业辅导课程,更将学术训练中习得的严谨与洞察,融入每一次心理团辅活动——她带领孩子们用彩笔描绘情绪,用书信搭建心灵对话的桥梁,在村庄里留下了温暖的足迹。

四、繁荫可期,寄语新绿
从青涩到从容,这段旅程绝非坦途,却让万紫芸愈发笃定——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在温室中被浇灌,而是在风雨中主动扎根。那些挑灯夜战的深夜、被退稿后重整旗鼓的坚韧、在乡野间与孩子们真诚相拥的顿悟,都化作年轮里最坚实的部分。她终于明白,人如其树,无须追逐他人的高度,只需在自己的土壤里深深扎根,耐心经历每一次修剪与朝阳。终有一日,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坚持,早已让你枝繁叶茂,亭亭如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