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伶俐,女,汉族,湖北黄冈人,共青团员,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历史学2301班,曾任学生资助工作委员会监察与勤工助学部副部长。2024-2025学年算术平均分为90.29分,专业成绩位列专业第二,综测排名位列专业第一,获第三届全国教学数字化大赛全国特等奖、“园地杯”第十六届课件大奖赛全国一等奖等荣誉18项。

一、精进不休,厚积薄发——获奖路上的点滴耕耘
能够获得国家奖学金,我认为首要的基石在于学习成绩的稳固与优异。国家奖学金的第一道门槛就是专业成绩排名年级前10%,大二学年,我以专业第二的成绩满足排名要求,为我的申请赢得了关键的“入场券”。
但我想,最终能获得这份荣誉,更核心的原因在于我清晰的目标和围绕目标所做的努力。从入学第一天起,我的目标就非常明确: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为此,我在专业学习与技能锻炼中同步深耕,以赛促学、以练促教。从院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的二等奖起,到荣获一等奖,再到校级初中文科组二等奖,每一步都是教学能力的有力锤炼。此外,我还在全国数字化教学大赛、“园地杯”课件大奖赛等竞赛中屡获佳绩,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朝理想中的三尺讲台稳步迈进。这些比赛经历也成为了国奖竞争中的核心优势。

当得知获奖的那一刻,喜悦与欣慰涌上心头。大二一整年熬夜备赛的坚持、反复磨课的疲惫、赛场上的紧张与专注,所有努力都在此刻得到了肯定。这份荣誉,其意义远不止于肯定,它更是一种沉甸甸的督促与期许,推动我不能停下脚步,必须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知行合一,笃行致远——学习与生活的平衡之道
有同学可能会问,如何才能在繁重的学业和多样的比赛中找到平衡?我的一点心得是:
第一,学习方法上,抓住三个“及时”。我认为学习最重要的是保持知识的“新鲜度”。及时请教不懂的问题,不让疑惑过夜;及时巩固新学的知识,通过梳理来加深理解;不断复习已学的内容,温故而知新。这能让我们在应对专业考试时更加从容。
第二,生活平衡上,相信计划的力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除了正常上课以外,我们有很多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不等于“散漫”。我习惯每天给自己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合理安排好专业学习、竞赛准备和休息娱乐的时间。当一切井井有条时,你会发现,学习和比赛是可以相互促进、两不耽误的。备赛的经历会加深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扎实的学业功底又是你在比赛中自信发挥的底气。

三、感恩过往,寄语未来——成长中的感悟与希冀
大学时光,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格的塑造与能力的飞跃。我最重要的成长收获,是勇于突破“舒适圈”。依然记得第一次站上师范技能大赛讲台时,那份难以抑制的紧张与不安。但我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一次次地挑战自我,在反复地演练与实践中,粉笔字越来越工整,教学设计越来越精巧,站在讲台上的我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从容。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成长,就是不断突破自己舒适圈的过程。
借此机会,我也想对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些经验:
第一,学业为本。优异的专业成绩是一切可能性的起点,务必夯实基础。第二,规划先行。尽早思考未来的方向,无论是深造还是就业,明确的目标会让你的努力更有焦点。第三,勇于实践。特别是对于我们历史专业、有志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同学,希望你们能够珍惜并积极参与每一次师范生技能大赛。它能让你提前感受课堂,发现不足,快速成长。
站在大三的路口回望,我心中充满感恩。我要衷心感谢学校和学院提供的优质平台与悉心培养,感谢各位领导老师的谆谆教诲与无私支持。特别是孙浩老师在各类比赛中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和鼓励。
最后,我想说,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曾以为大学四年漫长如高中,转眼却已行程过半。希望大家抓住每一个可以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的机会,用心为未来的职业生涯铺路搭桥。